春運這場大規(guī)模、周期性的人口大遷徙,關乎成千上萬返鄉(xiāng)客的切身利益。在"一票難求"、"黃牛黨"等標簽之下,春運幾乎成為一場節(jié)前大作戰(zhàn)。相關部門會商預測,春運期間將發(fā)送旅客29.1億人次,旅客平均出行距離約410公里。
人臉識別保障實名制黃牛成絕唱
由于春運人流量大,人員身份復雜,因此如何確保高效率檢票以及人證合一就成為一個困擾鐵路部門的難題。以往檢票是通過人工核查火車票和身份證是否為一個人,檢票效率尚可但人眼識別無法確保持票人是否為身份證本人。黃牛們正是利用這一點,大量使用他人身份信息或虛假身份信息囤積火車票,趁機加價售出。
黃牛的這種行為,不但干擾了正常旅客返鄉(xiāng),而且一旦被犯罪份子利用,很容易對鐵路系統(tǒng)和旅客的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南方某鐵路局推出的人臉識別自助通關機,可以對人證票進行三合一自動驗證,杜絕了黃牛倒票行為。
記者在南方某火車站看到,進站處設置了兩條實名制驗證自助通道,每個通道用一臺人臉識別自助通關機代替了人工檢票,一旦發(fā)現(xiàn)乘客的現(xiàn)場照、身份證、火車票三者信息不符,自助通關機頂上便會亮出紅燈。如果沒有問題,通關機會放行并顯示乘客候車信息。
這種自助通關機由攝像頭與通關閘機組成,乘客只要將身份證與火車票一起放到通關機讀取口刷一下,通關機就會自動讀取乘客的身份證信息與票面信息,并通過攝像頭抓取乘客臉部圖像與身份證信息進行人證票三合一比對,整個過程持續(xù)大概2-5秒。為了保證效率,鐵路局還在旁邊設置了人工通道,一旦證件或火車票無法讀取,可以立即轉為人工通道檢票。
與此相比,在車站售票大廳、自助售票機旁公開叫喊"黃牛票"的人幾近絕跡,個別"頂風作案"的"黃牛"也顯得十分收斂。逗留了數(shù)小時,才遇到一位"黃牛",當記者問道如何通過人臉識別時,"黃牛"形色稍顯慌張,他小聲讓記者"別管那么多",只要"提供身份證"即可。
"這種網絡"黃牛"與其它"黃牛"不同,他們是通過網絡不斷囤票,當有人需要時,便釋放出來再購買。"鐵路局相關領導介紹,"鐵路部門今年相繼推出了圖片驗證碼、雙向核驗等多項措施,防止惡意搶票和囤票行為。未來我們還可能會采取人臉識別技術,對12306賬戶進行活體驗證,確保是本人使用。一旦發(fā)現(xiàn)高頻交易且確認是囤票行為,立即封停賬戶。"
人工智能技術成未來商業(yè)基礎
從互聯(lián)網到移動互聯(lián)網,再到物聯(lián)網,從云計算到大數(shù)據,未來商業(yè)的一個基本特征已經非常清楚,那就是基于機器學習的人工智能將會成為未來商業(yè)的基礎。雖然對于人工智能的未來尚有巨大的爭議,但一個基本的共識是,在可見的未來,機械性的、可重復的腦力勞動,甚至較為復雜的分析任務,都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人臉識別技術作為人工智能大腦的"眼睛",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云從科技與上海交通大學設立聯(lián)合實驗室合作研發(fā)人臉識別技術;中國銀行(601988,股吧)遼寧分行將人臉識別技術用于居民健康卡自助發(fā)卡機;西安銀行在柜臺、手機銀行等場景應用了人臉識別;新疆加油站、邊防站、小區(qū)使用人臉識別進行安檢通關;重慶大學使用人臉識別系統(tǒng)進行考生信息核查等等。
不過,"人臉識別技術還是不能作為核驗身份的單一手段,目前既無基礎標準,也沒有國家或行業(yè)標準,實名制事關民眾安全。在沒有標準的情況下,人臉識別效果無法得到保證,云從科技除了積極起草與制定人臉識別國家標準外,還不斷強化人、證、票等多樣化交叉驗證,力圖全方位提升人臉識別技術的安全體系與便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