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的進步,眼下越來越多工作量大且重復性高的工作逐漸被機器所代替,這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人工智能的應用落地在2018年已經遍地開花,而智慧機場便是其中之一。
瑞為安博會展位
國內機場人臉識別應用現(xiàn)狀
在智慧機場的眾多應用中,人臉識別作為生物識別的手段之一,以其快速、無感、兼容性強受到用戶的關注,值得驕傲的是人臉識別技術在國內機場的應用甚至要領先于國外,近十年間,人臉識別在國內40多家機場中得到實際應用,這不僅得益于國內技術發(fā)展環(huán)境,還有更多堅持技術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孜孜不倦的努力,瑞為技術便是其中之一,其在2018年1月攜手中航信甘肅分公司、廈門凱亞、蘭州中川機場已經實現(xiàn)國內首家全流程、無紙化、無感知的刷臉安檢、刷臉登機方案,被登上《新聞聯(lián)播》。
瑞為技術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詹紅梅女士表示,將人工智能落地機場,不僅是為了提升旅客更愉悅、便捷的行為體驗,同時也為機場工作人員提高工作效率、實現(xiàn)更精準甄別,提高機場的安全管控能力。
AI時代智慧機場的應用
目前而言,智慧機場的AI應用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機場安全需求,即通過系統(tǒng)的建設進一步提高機場事前預防能力,實現(xiàn)機場布控的主動預警與主動防御,主要應用有人證合一檢測系統(tǒng)、登機口旅客人臉識別系統(tǒng)、人臉抓拍攝像機等;
二是機場服務需求,面對日益增長的旅客吞吐量,機場服務同樣面臨著挑戰(zhàn),目前主要的應用是以人臉識別技術為核心,通過平臺數(shù)據分析,實現(xiàn)VIP識別、綠色通道等服務;
三是機場運營需求,通過大數(shù)據分析人流,實現(xiàn)精確計算,最大限度的解放人力,進行更好的人員調配;
四是機場內部管理,通過人臉識別技術,提升機場內部管理水平。如工作人員實行人臉識別通行,杜絕冒用工牌的現(xiàn)象。
瑞為“無感”人臉登機方案
以當前的技術來看,實現(xiàn)以上需求并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但要進一步減少實驗室數(shù)據與實際應用的落差感,仍然需要一段時間。詹紅梅認為,人臉識別在機場的應用中將是一個不斷提升準確率的過程?!拔覀冊趯嶋H應用中發(fā)現(xiàn),算法的準確率取決于前端產品對于場景的自適應性,每個應用場景的環(huán)境不同,所得的結果也不盡相同,針對不同的場景仍需企業(yè)做多方面的理解與研究。”
瑞為技術為了實現(xiàn)最佳的機場人臉解決方案體驗,詹紅梅提到:作為算法第一梯隊的企業(yè),我們把客戶理解為終端使用者,不僅包括機場用戶及工作人員,也包括旅客在內,提升我們對應用場景的理解。
詹紅梅總結當前的智慧機場應用仍需從兩方面進行探索:一是光線的適應,據介紹瑞為技術擁有專家級光學影像團隊,在攝像機模組方案上進行自主研發(fā)設計 ,實現(xiàn)產品可適應復雜的光線場景,確保抓拍圖像清晰可用;二是強化無感識別,識別不僅不受年齡、相貌變化的影響,也可針對不同身高的人群進行精準識別,無需旅客脫帽摘鏡或改變姿態(tài)配合識別的方式,創(chuàng)造更舒適的通行體驗。
據介紹在蘭州中川機場方案中,瑞為通過在安檢口、登機口架設瑞為USB人臉抓拍相機,無需旅客主動配合和改變姿態(tài),不受年齡、高矮胖瘦、化妝等變化因素影響,1m外自動實時動態(tài)檢測抓拍人臉信息,無縫對接機場安檢系統(tǒng)和證件識別設備,自動比對,實現(xiàn)全流程、無紙化、無感知的刷臉登機體驗。便捷高效的人臉識別身份驗證不僅縮短了旅客排隊等候的時間,提高了機場的通行效率;同時更精準的身份核驗確保旅客實名登機,保障飛行安全,成為國內智慧機場的標桿之一。
AI創(chuàng)企的成功心得
這兩年,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成熟,AI已經成功賦能于各個行業(yè),如智能安防、自動駕駛、智慧醫(yī)療、智慧教育等等,各行各業(yè)也刮起了人工智能的風暴,也吸引了形形色色的企業(yè)圍繞AI開始探索。但要在當前實現(xiàn)技術成功商用,如同千軍萬馬過獨木舟般的競爭自然少不了。
成立于2012年的瑞為技術,六年來始終專注于人臉識別技術的研究,瑞為技術在AI落地層面上已經走出四條成熟的商用產品線——智能安防、智慧商鋪、智能車載、智能家電,得到市場與用戶的認可。當筆者問及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心得體會時,詹紅梅說道:“成立至今,瑞為每天都在堅持做人臉識別這件事,通過不斷地深耕與積累,穩(wěn)健前行?!?/p>
也許這也印證那句老話,“堅持是一種執(zhí)著的精神,執(zhí)著是成功的一種素質”,據透露,下一步瑞為AI安防技術將往感知型智能分析設備發(fā)展,對布控范圍內的人進行圖像分析、出行規(guī)律分析,代替人們做出思考和判斷,新的視覺革命即將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