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安防”、“智能家居”、“大數據”、“云計算”、“綠色節(jié)能”、“數據中心”、“寬帶中國”、“4G”、“光纖到戶”等一系列關鍵詞緊緊環(huán)繞,它們將對綜合布線產業(yè)造成什么樣的影響?綜合布線現有市場又該如何解讀?產業(yè)發(fā)展的下一站到底去哪兒?綜合布線產業(yè)未來之路可謂引人深思……日前,針對上述問題,阿拉丁建筑電氣網記者采訪了廣東省建筑智能工程技術研究開發(fā)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建筑業(yè)協會智能建筑專家委員會特聘顧問專家陳佳實教授。
陳佳實
廣東省建筑智能工程技術研究開發(fā)中心首席科學家
中國建筑業(yè)協會智能建筑專家委員會特聘顧問專家
以下為觀點原文:
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設里,信息傳輸設施有無線與有線之分。其中,有線傳輸介質涉及光纖和銅纜,而以銅纜為主的綜合布線系統目前正遭遇來自兩方挑戰(zhàn)。
兩方挑戰(zhàn),一是無線,二是光纖。目前,綜合布線系統帶寬最多能做到7類萬兆,然而現有的無線帶寬40G、100G 都在發(fā)展,同理,若采用光纖,其通信帶寬明顯優(yōu)于銅纜系統。可見,銅纜布線系統在帶寬速率上就先輸給了無線與光纖。
所謂的“光進銅退”,在我看來,這幾年仍較難實現。畢竟完全用光纖取代銅纜在現階段并不現實,光纖有自身的技術限制,同時光纖價格現仍高于6類銅纜,但不排除它未來會比7 類銅纜便宜。
事實上,具體問題得具體分析,“光”和“銅”各有各的市場。銅纜布線系統目前為止還是有其固定市場,如樓內的網絡所采用的有線交換機不可能發(fā)展得太快,所謂的萬兆數據交換機事實上更多用的是千兆線纜,綜合布線系統需要根據網絡水平去相適應。因此,6 類或7 類的銅纜布線產品在樓內仍有其市場。但是,它也會再次受到光纖的威脅。目前,光纖價格正在逐步降低,而在6 類以上的銅纜系統,用銅量增大而價格也伴隨增高。在價格方面,銅纜未來或從“優(yōu)勢”轉變?yōu)?ldquo;弱勢”,處于下風位置。
此外,銅纜布線系統更多的是放在數據中心或機房里,而機房里機柜之間的連接多數要求采用屏蔽雙絞線,完全使用光纖的可能性并不大??梢?,數據中心及機房也將是銅纜布線系統發(fā)展的一個重點方向。
但是,銅纜受到了90 米的傳輸距離限制,因此在建筑領域以外的情景應用上多以光纖光纜為主,如地鐵及高速公路的監(jiān)控,必須采用光網模式,因為光纖適用于傳輸距離較遠的城域網上,同時其抗干擾性也是銅纜無可比擬的。
當然,技術仍在不斷更新,雙絞線的性能是否有極限尚未可知。目前,8類線纜正處于研發(fā)階段,在整體指標、帶寬、抗干擾性以及標準上需要費時跟進,同時需要考慮更多性能問題,其誕生還需要一段時間。
總體而言,銅纜在新建智能建筑布線系統中仍是主流傳輸介質。銅纜傳輸、光纖傳輸、無線傳輸三者,作為智能建筑的重要傳輸方式,未來五到十年內,仍將是共存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