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不僅作為一個科學技術的概念,更是作為網絡技術運用的一個全新的景觀呈現于人們面前。如果互聯網應用的最初十余年我們感受的是它拓展著人類信息傳播自由時空的巨大潛能,那么今天網絡數字技術讓我們感受的將是人類與整個物質世界的直接聯接。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WSIS)上,國際電信聯盟(ITU)發(fā)布了題為《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的報告,對物聯網進行了描述:
“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全域計算和全域通訊的世紀,我們的組織、社區(qū)和我們自己都將在這樣變革的世紀里受影響發(fā)生變化。
在今天,全域信息通訊的發(fā)展已經開始使這種現象進行到更深刻的階段,從短距離的移動收發(fā)器開始擴展到長距離的器件和日常用品。人和物之間、物和物之間的新通訊形式誕生了。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ICT)的世界加入了新的維度:過去有任何人之間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信息交換,現在加入了任何物體。
各種連接會因此翻番增加,并創(chuàng)造出一個全新的動態(tài)的網絡——物聯網。物聯網既非科幻小說,亦非商業(yè)騙局。它是建立在堅實的技術優(yōu)勢和廣受認可的全域網絡前景之上的。”①
今天我們能夠想見的物聯網 (The Internet of things)就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tǒng)、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jiān)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②
世間萬物——從家用電器到圖書資料、從私人物品到公共設施、從動物到植物的所有物體,只要嵌入能夠主動發(fā)送信息的微型智能感應芯片,它們就可以擁有自我狀態(tài)的表達能力,這種遍及客觀環(huán)境各個角落、附著在與人類相關的各種物體之中的智能感應設備與無線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就產生了物聯網這種人類與物質世界進行信息交互的新的形態(tài)。物聯網一方面推進了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信息連接,另一方面推進了人類與物體之間的信息交互。
當人類用自己的智慧賦予了世間萬物自我表達能力的時候,人類便走向了與物質世界能量交互的更高的智慧階段。人們借助物聯網,可以通過物體自身發(fā)出的信息,準確了解物體的方方面面的狀態(tài),并實現與世間萬物的直接信息交流。
今天不少人可能還會感到這似乎是一個遙遠的科學幻想,然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正在快速推進著這一趨勢的呈現。
這種“物與物相連”、“人與物相連”的智慧網絡,是互聯網應用效能的極限延伸,當它通過智能感應設備把與人類相關的所有物體連接在信息網絡之上的時候,就推動人類更精確、更全面、更及時地了解客觀世界萬事萬物的狀態(tài),更智慧地協調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更有效地達及科學設定的目標。
曾因對以太網的創(chuàng)造及應用做出貢獻而獲得美國國家科技獎章的羅伯特·梅特卡夫說過:“網絡的增長價值等于網絡中節(jié)點數的平方。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當數百億日用電器連入Internet的時候,網絡的價值會有多么大的激增。這將成為互聯網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事情。”③
他所提出的“計算機網絡的價值等于其結點數目的平方”④這一被視為互聯網基礎定律之一的梅特卡夫法則,已經被互聯網的實踐成果所驗證,而物聯網時代的技術應用將對其進行更為豐富、更加深刻的闡釋。
物聯網建造的人類與世間萬物全程信息交流的傳播結構,將導致人類行為方式及社會運行方式的改變。
物聯網在全球范圍的發(fā)展
2009年2月24日,在以“點亮智慧的地球——新機遇·新智慧·新世界”為主題的2009年IBM論壇和中國策略發(fā)布會上,IBM大中華區(qū)首席執(zhí)行官錢大群向中國講述了他們的“智慧地球”的理念。他描繪了世界智慧運轉的三個維度。第一,我們需要也能夠更透徹地感應和度量世界的本質和變化。第二,我們的世界正在更加全面地互聯互通。第三,在此基礎上所有的事物、流程、運行方式都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我們也獲得更智能的洞察。當這些智慧之道更普遍,更廣泛地應用到人、自然系統(tǒng)、社會體系、商業(yè)系統(tǒng)和各種組織,甚至是城市和國家中時,“智慧的地球”就將成為現實。這種應用將會帶來新的節(jié)省和效率并提供了新的進步機會。⑤
這不是一個科學幻想的序曲。
2008年11月6日,IBM總裁兼首席執(zhí)行官彭明盛在紐約舉行的外國關系理事會上就表述過基于全程信息感知的對人類生活各個領域進行智慧控制的宏大設想。
他說:“這個世界已經緊密相連,不論是在經濟、技術還是社會層面。但是我們也知道僅僅連接是遠遠不夠的。是的,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平’,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人類聯系也將更加緊密。但是,有一點變化潛力無窮。那就是,我們的地球變得越來越智能化。”⑥他還用一系列數據說明了由于非智能的系統(tǒng)所帶來的浪費與危機。他提出的解救之策,就是建造基于精確信息感知的智慧控制系統(tǒng),也就是基于物聯網等技術的“智慧地球”。
2009年1月28日,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白宮與美國工商業(yè)領袖舉行“圓桌會議”,作為兩個被邀請發(fā)言的嘉賓之一,彭明盛談及經濟復蘇戰(zhàn)略時再度強調了他的智慧地球的理念:“我們需要在短期危機應對措施和長期目標之間更好的應用平衡術。對醫(yī)療信息化的支持,對智能電網的支持,對教育和寬帶的支持,都是關鍵。”⑦
2009年2月,引起世界關注的美國經濟振興計劃面世,之中投資百億美元的以物聯網技術為支撐的美國國家電網的智能化改造計劃,被國際社會視為奧巴馬政府科技維新戰(zhàn)略的方向性預示。
不僅美國,世界都在關注著物聯網。
2009年6月,歐盟委員會向歐盟議會、理事會、歐洲經濟和社會委員會及地區(qū)委員會遞交了《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聲稱要確保歐洲在建構物聯網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2009年10月,歐盟委員會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對外發(fā)布了物聯網戰(zhàn)略,提出要讓歐洲在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基礎設施發(fā)展上領先全球,除了通過ICT研發(fā)計劃投資4億歐元,啟動90多個研發(fā)項目提高網絡智能化水平外,歐盟委員會還將于2011年~2013年間每年新增2億歐元進一步加強研發(fā)力度,同時拿出3億歐元專款,支持物聯網相關公私合作短期項目建設。2009年10月,韓國廣播和通信委員會通過了《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guī)劃》,將物聯網市場確定為新增長動力。該規(guī)劃樹立了到2012年“通過構建世界最先進的物聯網基礎設施,打造未來廣播通信融合領域超一流ICT強國”的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確定了構建物聯網基礎設施、發(fā)展物聯網服務、研發(fā)物聯網技術、營造物聯網擴散環(huán)境等4大領域、12項詳細課題。⑧
2004年日本政府提出2006~2010年間實施的“u-Japan戰(zhàn)略”。這一戰(zhàn)略的理念是以人為本,實現所有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連接,即所謂4U=ForYou(Ubiquitous, Universal, User-oriented, Unique),希望在2010年將日本建設成一個“實現隨時、隨地、任何物、任何人均可連接的泛在網絡社會”。⑨
2009年7月6日,日本政府IT戰(zhàn)略本部制定出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戰(zhàn)略——“i-Japan戰(zhàn)略2015”,更詳細地繪制出將數字信息技術融入社會各個領域,以此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fā)展的新藍圖。⑩中國作為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大國,同樣高度關注物聯網的建設。
2009年8月7日,中國溫家寶總理赴中科院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fā)中心考察調研。溫家寶總理在調研時提出了把傳感網絡中心設在無錫、輻射全國的想法。溫家寶說:“在傳感網發(fā)展中,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
2009年11月3日,溫家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向北京科技界發(fā)表了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講話,在談及要科學選擇新興戰(zhàn)略性產業(yè)時,他明確提出:“要著力突破傳感網、物聯網關鍵技術,及早部署后IP時代相關技術研發(fā),使信息網絡產業(yè)成為推動產業(yè)升級、邁向信息社會的‘發(fā)動機’。”(11)
2009年12月16日,江蘇省人民政府、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無錫市人民政府三方聯手,啟動國家傳感信息中心建設,“中國傳感網產業(yè)園區(qū)(籌)”和“中國傳感網創(chuàng)新研發(fā)中心(籌)”面世。這無疑可以被視為中國已經啟動了對大千世界智慧感知系統(tǒng)的建造工程。
在2009年12月21日-22日召開的 “2010年全國工業(y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透露了中國發(fā)展物聯網戰(zhàn)略意向:
“加快培育物聯網產業(yè),制定技術產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和應用推進計劃,發(fā)展關鍵傳感器件、裝備、系統(tǒng)及服務。推進國家傳感信息中心建設,促進物聯網與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融合發(fā)展。”(12)
物聯網推動的Web3.0趨勢
從1999年在美國召開的移動計算和網絡國際會議上提出物聯網的概念至今僅十年,物聯網已經從一個近乎科學幻想的描述,演化為世界的前沿行動。信息網絡信息傳播正在完成著它的過程演進,釋放著它推進社會變革的巨大潛能。
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基本特征,觀察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社會應用,我們會發(fā)現這樣的技術革命與社會革命交疊發(fā)生的演進線路圖:
Webl.0時代:
內容傳播—信息搜索。機構為主體的公共傳播。人與信息的連接。
在Web1.0時代,是信息總量劇增,全球信息互聯,信息綜合提供,網絡數據檢索為其主要特征的網絡泛傳播時代。這一時代其主要的信息提供模式仍然是機構為主體的公共傳播。我們感受的是信息總量的急劇增長,信息獲取的及時、全面、精準和便利,大型門戶網站和網際搜索引擎在滿足我們綜合性信息需求的同時,幫助我們在整個互聯網的信息海洋中實施導航、檢索、詮釋和分析。每個人與世界范圍的信息聯系起來,人類極大地擴張了自己的觀察視野。
Web2.0時代:
個體創(chuàng)造—群體協作。個人為主體的社會關聯。人與人的連接。
在Web2.0時代,是媒介形態(tài)多元,個體傳播強化,網際協作普及為其主要特征的網絡社會形成的時代。這一時代信息的提供模式從形態(tài)上看是以視頻信息為主的多元媒體形態(tài)的融合,從信息傳播的渠道上看是以移動網絡為主的寬帶網絡的應用,從信息傳播目標上看是以滿足人的多元社會需求而進行的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從網絡信息的結構的演進功能上看是網絡社會結構的形成。Web2.0時代,我們感受的是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時空界限的突破,個人信息傳播能量的擴張,個人與群體之間通過網絡建立起各式關聯,網絡社會的屬性清晰顯現,網絡世界與人類社會之間的能量交互變得更為順暢,更為直接,更為強大。
Web3.0時代:
萬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質世界與人類社會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與物質世界的聯接。
Web3.0時代正在到來,我們或許還不能準確描繪出它的景觀。但是從目前已經呈現的前端征兆和發(fā)展趨勢看,它將是物體全面互聯、客體準確表達、人類精確感知、信息智慧解讀的時代。這個時代將生成一個物質世界與人類社會全方位連接起來的信息交互網絡,我們感受的是由此生成的超大尺度、無限擴張、層級豐富、和諧運行的復雜網絡系統(tǒng),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將是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聚融的全新的文明景觀。在這個或許可以被稱之為Web3.0的時代,人類將賦予物質世界自我表述、自我展現的機能,在與客觀世界的直接信息交互的基礎上,獲得更高級別的與物質世界和諧共生的智慧。
物聯網的呈現,推動信息傳播的結構和功能發(fā)生著深刻的改變。它將全面感知信息、準確傳輸信息、智慧分析信息、科學利用信息結合為一個信息傳播及應用的整體過程,
信息感知環(huán)節(jié):由于無線射頻感應技術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激光掃描器、全球定位系統(tǒng)等信息傳感設備的廣泛應用,物體將獲得自我狀態(tài)的表述功能,也就是物體將擁有主動信息傳播功能。這將引發(fā)人類感知世界方式的重大變化。
人將從個體感覺器官對客體存在狀態(tài)的經驗感知和通過傳統(tǒng)媒介的間接感知,發(fā)展到通過信息技術對客體的存在狀態(tài)的智慧感知。這不僅將突破人自身的感知局限,而且會擺脫人為中介的感知濾層所造成的偏差、變形和失真。
信息傳輸環(huán)節(jié):以無線寬帶網絡為基礎設施的信息傳播通道將極大的擴張其信息傳播的效能,多媒體信息流將更加迅速、更加順暢、更加普及、更加高效地在網絡上傳播。移動多媒體信息終端將具有更豐富更強大的信息獲取功能。Netflix創(chuàng)始人Reed Hastings認為,到達平均10M帶寬時,Web3.0時代的信息傳播通道就將具備基礎條件。(13)
信息分析環(huán)節(jié):面對海量增長的感知信息數據、人類日益變化的物質文化需要需求及社會各領域運行的多元目標,大規(guī)模網絡數據的分析工具與分析方法將應運而生,為人們提供大尺度、多層級的感知信息數據的分析集成,以滿足人們的多元需求,支持社會復雜系統(tǒng)的運行。
與對目前網絡信息的檢索系統(tǒng)不同,從信息的構成上看,物聯網環(huán)境下的信息分析面對的整個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的本體信息,比互聯網人類編制的信息浩瀚得多復雜得多;從信息分析的目標上看,物聯網是推進人類與物質世界的直接能量交互,遠遠超出人與人之間信息交流的范疇。因此,物聯網時代的信息分析需要實現多元能力的集合,它包括:
信息的綜合調集能力:對來自不同感知系統(tǒng)的信息的綜合識別能力和海量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
信息的分類處理能力:針對不同領域信息和不同使用目標的定位、定向處理能力。
信息的集成共享能力:信息分析結論的多群體多領域的分享和信息分析工具的社會普及應用。
物聯網必然進一步推動全球化的趨勢。人類的共同利益將得到最大程度的共識,世界范圍的信息共享和信息協作將成為人類的主流意愿和行為趨勢。但是,由于利益結構的復雜性,文化形態(tài)的多元性,歷史與現實造成有形和無形的各種障礙,在現實世界中,人類達及共識境界的道路也會變得更加艱難和坎坷。此外,物聯網中的信息已經不僅是人類制作的信息,而是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的本體信息,包括人的自然生命的信息,這樣一個信息世界的能量是巨大的,而感應技術、傳播技術、分析技術的普遍應用無疑加大著物聯網世界的不穩(wěn)定性和危險性。
信息安全已經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基礎安全要素。個人權利的保護、公共利益的維護、國家安全的保障都會面臨新的問題與困難。
由于物聯網結構的規(guī)模極大擴展,功能極度豐富,從信息的精確采集到信息的高效傳遞,從數據的科學分析到信息的社會共享,從個人隱私的保護到國家安全的維系,從全球統(tǒng)一協作到國度區(qū)別管理,從技術負面效應的抑制到文化價值差異的協調,物聯網整個運行時空間潛伏的矛盾與沖突都將突破當今互聯網的界線和形態(tài)。
2009年6月,歐盟委員會提出的《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所涉及的14項內容中,關于物聯網的安全運行管理、個人數據及隱私保護、物聯網立法和規(guī)范制定等方面的內容占據了整個行動計劃的主要比重。 (14)
十五年前,尼葛洛龐蒂提出了數字化生存的概念,他的核心思想是:比特(Bit),作為信息時代新世界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為人類社會的基本要素。(15)今天,互聯網的發(fā)展,物聯網的呈現,越來越深刻地證實著尼葛洛龐蒂預言的洞察力。
物聯網對未來新聞傳播的影響
職業(yè)新聞傳播的本質使命是向公眾告知他們生存環(huán)境發(fā)生的重要變化。至今,職業(yè)新聞媒體還是以直接報道事態(tài)變化情狀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而物聯網的呈現與發(fā)展,對傳統(tǒng)新聞傳播模式產生著影響與震蕩:
當客觀世界自身具有了自我表達能力,而公眾能夠更為直接地感知客觀世界的情態(tài)展現的時候,以新聞記者個人觀察及新聞機構觀察構成的公共傳播的信息單元,是否將顯露出巨大局限?
當信息獲取功能和信息分析功能更為強大的個人信息終端更加普及的時候,人們對于大眾媒體的依賴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公眾還會像今天這樣局限于對孤立事件有限形態(tài)的了解和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所處的被動位置嗎?
在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的前十五年間,媒體感受到的震蕩還是媒介融合趨勢下媒介形態(tài)的改變,隨著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通訊技術的發(fā)展,媒體感受到的震蕩或許將是從媒介形態(tài)到工作內容及方式的全方位轉型。就其工作的內容及方式上看,職業(yè)傳媒機構和職業(yè)傳媒人或許將從直接描述事物情狀更多地轉移至向公眾告之需要感知的環(huán)境變化的領域及趨向、提供分析感知信息的方法與工具、協調與公眾信息傳播相關的公共關系這些領域之中。
曾經讓新聞學擁有了更堅實的理論基礎的傳播學理論體系在今天也面臨著信息通訊技術應用帶來的震蕩。經典傳播學理論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各個學派已經從各個方面對它的理論體系進行著日益精美的建造。但是,面對信息通訊技術的突飛猛進,經典傳播學研究本身已經直接面對突破自身局限的挑戰(zhàn):
首先,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僅僅是與人類相關的浩瀚的信息傳播活動的組成部分之一,人與物質世界之間的信息交流無疑是深刻影響人類命運的更為豐富的信息傳播活動。
第二,即使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在其形態(tài)、結構、渠道、手段、目標各個方面也都受到物質世界、客觀環(huán)境的深刻影響與制約。
最重要的是在信息通訊技術的推動下,客觀世界日益擁有了主動表達能力,更多的客觀事物將加入到人類的信息交流體系之中,整個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將形成全新的信息交流系統(tǒng)。
在這樣的趨勢下,“傳播學”的學術疆域,也許應該從解讀人類之間信息傳播活動的深層機理,向認識人類與大千世界之間更為浩瀚的信息傳播領域擴展。
信息傳播是一個涉及到物質世界與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客觀存在現象,如果按照現代科學的發(fā)現,顯性物質不過占有物質總量的極其有限的比率,而人類的信息活動僅僅只是大千世界信息傳播活動的有限組成部分,信息傳播的更為深刻的規(guī)律發(fā)現就有待于新的學術視野的拓展,這無疑將導致新的傳播學理論體系的建造。
今天的網絡信息技術正在建設的是人類社會與客觀世界的全程信息交互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不僅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新的社會結構正在形成,而且過去看似完全被動的客體存在也因人的智慧而得到了主動表達的智慧機能,從而推進著人與客觀世界的全程智慧交流。
兩個趨勢已經明顯呈現:一是信息通訊技術將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改變各個領域的運行狀態(tài)及結構;二是各個領域的信息通訊技術的應用實踐都將對信息傳播理論體系的建造產生影響。
未來的傳播學領域將聚合起更多的學科背景,面對人類與大千世界的廣泛而復雜的聯系,借助多元學科知識、使用多元科學工具與方法,深入探討信息傳播和系統(tǒng)控制的特點與規(guī)律,建造起更具說服力和適應度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