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昨日參與了深圳2016第八屆深圳國際物聯(lián)網與智慧中國博覽會,果不其然,整個會場已經被機器人及VR的產品所覆蓋,似乎有一種如果你不是做機器人或者VR產品的,你就不能進來這個智慧的門檻的“潛規(guī)則”。在這樣的規(guī)則上,自然而然可以隨處可見各種無厘頭的產品,會跳舞(關節(jié)活動)的機器人、會相互格斗(伸腿)的機器人、會踢足球(抬腿)的機器人、會跟你聊天(懂套路)的機器人……還有那些帶上去后,開始出現(xiàn)頭暈目眩的VR產品,在這一場瘋狂的人工智能背后,市場已經毫無節(jié)操。聯(lián)系當前安防行業(yè)也熱衷于機器人領域,不妨來看看目前市場的縮影:
一、設計理念與現(xiàn)實體驗,確定是一家人嗎?
產品經理自己會為自己設計的產品埋單嗎?哪怕一點點有入手的欲望的,恐怕少之又少。聯(lián)系起最近風風火火的“寶寶不哭”,如果在媒體前秀的恩愛跟私下的同床異夢相比起來,那么反差過大,容易導致破壞大腦興奮與抑制的節(jié)律,大量血液涌向大腦,使腦血管的壓力增加……就是俗話的生氣。產品在設計理念上也往往像筆者形容生氣那樣,一堆文案能把你搞得暈頭轉向,但實際你體驗到的產品卻僅僅如此,不能說毫無新意,但也是雞肋而已。像一個自動制造面條的機器,原以為放下原材料,輕松一攪拌實現(xiàn)面條制造,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但卻沒有注意到,面條制造完后的清洗難度,這對于一個家庭婦女來說還不如上街買個面條煮了刷鍋輕松。設計理念如果不注重現(xiàn)實體驗,產品就像是YY而來,所謂的用戶痛點,不能閉著眼睛想用心感受,需要睜大眼睛+實際場景體驗。
機器人設計理念
二、用戶的痛點還是用戶的變化重要?
很多做智能硬件的廠商往往說話離不開用戶的痛點,似乎只要找到痛點便能萬事大吉,產品大賣,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當然對于一些尋找風投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而言確實如此,但對于一些想在這領域有所作為的企業(yè)而言,恐怕沒那么簡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例如智能電飯煲,產品設計的時候往往考慮了用戶的習慣、產品高大上的設計、價格的親民……但是卻絲毫沒有考慮到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做飯了。智能產品的定位本身就是年輕人為主,如果他們不選擇,那么這個痛點便不是目標群體的痛點,同樣注定這類產品壽命不長。但這些一點也不被這類企業(yè)注意到,因為他們眼中除了資本市場、除了要投資之外,其他并不在于他們考慮的范圍之內,所以能看到的市場許多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每個人都標榜自身是中國的“喬布斯”,但他們的蘋果確定不是白雪公主吃的那顆嗎?
三、做不成勇士,你可以做杜蘭特
BAT正在磨刀霍霍走向人工智能市場,我們該不該害怕?談起這個也許很多人要說,價格屠夫要來了,但筆者認為現(xiàn)在根本就不用怕。目前的機器人市場還未真正開啟,目前BAT而言,百度與阿里并沒有實際的機器人產品,似乎稱之為虛擬個人助手更為妥當,主要通過自然語言處理/生成將開啟人機交互新界面,可以稱之為AI的應用的基礎。至于騰訊而言,目前要稍微落后于前兩者,但是QQ與微信的入口,也讓它在入口一端取得了先機。但無論技術怎么發(fā)達,載體還是很重要,BAT三者皆非傳統(tǒng)制造企業(yè),未來合作是必然的。就像今年NBA自由市場中,杜蘭特加盟勇士,只要你技術過硬、工匠制造得到認可,你雖然不能成為勇士,但是你可以做杜蘭特,成為BAT機器人市場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
談到這,也要想起幾年前安防行業(yè)熱議的一個現(xiàn)象,安防+互聯(lián)網,看上去很美的現(xiàn)象,但卻因為兩者是思維并不是一致的,導致1+1>2失敗了。傳統(tǒng)安防企業(yè)強調渠道和行業(yè),互聯(lián)網強調免費喝去中間化,兩者結合除了解決制造、解決技術支持之外,在商業(yè)模式上,幾乎找不到共同話題。行業(yè)內也有人認為互聯(lián)網是野蠻的,因為它們并不會深耕在某個領域,例如現(xiàn)在他們都去做外賣和網約車了,呵呵。
所以在這點上,做技術的并不需要畏首畏尾,因為人工智能的時代已經逐步走近,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下,更要謹慎與強調工匠精神,因為現(xiàn)在市場上的產品真的是很槽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