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華為中國生態(tài)伙伴大會2019上,華為聯合吉大正元發(fā)布了大數據加密解決方案,根據雙方公司發(fā)言人的介紹,該加密方案采用硬件安全模塊保護密鑰安全,支持數據加密態(tài)傳輸和存儲,計算時解密,從而實現最高級的數據安全,充分滿足多應用多場景的大數據加密管理需求。
最值得一提的是,此大數據加密解決方案的核心價值是采用芯片級數據加密,實現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大數據應用安全,適合于公安、政府、金融、交通等行業(yè)大數據分析應用場景,特別是對于安防大數據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將加速推進安全縱深防御建設,提升大數據價值的安全性應用。

業(yè)界皆知,十年平安城市項目建設以及近年來的雪亮工程、天網工程等項目的持續(xù)推進,產生了海量視頻數據。而AI時代,大數據對安防重要性不言而喻,誰獲取了場景化海量視頻數據,誰就掌握了進入該領域的通行證。無論傳統安防企業(yè)、新晉AI企業(yè)還是跨界而入的互聯網和通信巨頭,與政府、公安、交通等部門聯合向細分垂直行業(yè)應用輸出AI相關技術方案時,都需要大量場景業(yè)務數據做支撐。可以說,無海量數據不AI,而無AI不智能安防。
而“AI+安防”大數據場景分析應用,對數據加密管理有很大需求。通過人工能技術,使大數據價值落地到行業(yè),進行商業(yè)趨勢研判、打擊犯罪或測定實時交通路況等具體應用,無法脫離安全加密技術的保駕護航。前段時間,某AI安防企業(yè)被曝數據泄露事件可謂給安防企業(yè)敲醒警鐘。針對該安全事件,有網絡安全研究人士發(fā)現,是該企業(yè)人臉識別數據庫缺乏密碼保護,導致大規(guī)模的數據泄露。
近年來,隨著網絡服務提供者搜集、存儲的用戶個人信息越來越多,數據泄露事件頻頻發(fā)生。據安全情報提供商Risk Based Security(RBS)發(fā)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公開披露的超過6500起數據泄露事件中,導致數據泄露的常見原因中,因內部漏洞而導致數據泄露的事件記錄遠遠超過黑客竊取。
從技術角度來看,應對數據泄露的安全方案,無非就是軟件安全和硬件安全。軟件安全相當于電腦的“殺毒軟件”,但并不能保證對所有的木馬、病毒等危害進行查殺。而硬件安全是從源頭防御風險的技術,它主要是采用雙系統隔離、芯片加密等思路,從設備的通信底層進行防護,效果更佳,但相對來講,對設備廠商的研發(fā)能力要求超高。
加密安全芯片具備完備的安全防護,如頻率檢測,芯片上的傳感器一旦檢測到非法探測,芯片將停止工作,而軟硬件系統脫離芯片無法則正常工作。同時,安全芯片具有抗SPA/DPA/EMA/DEMA攻擊、防篡改檢測電路等措施,有效防止外部惡意攻擊,保護芯片數據安全。應用到安防監(jiān)控領域,主要表現在對攝像頭訪問認證,以及視頻加密傳輸及加密存儲。
去年初,英特爾推出了一款邊緣計算芯片至強D-2100,是專用于傳統數據中心之外進行計算的新型芯片系列。據了解,該系列芯片采用專用加密技術,即英特爾的QuickAssist技術。這是一個專門的組件,可以以高達每秒100Gb的速度對數據進行加密和解密,釋放主要核心以執(zhí)行其他任務,不但對大數據信息進行安全防御,而且大大提升了芯片處理計算性能。據英特爾表示,該芯片提供近3倍的網絡和存儲性能,這對于那些在網絡邊緣存儲數據和分析數據的公司來說是速度的重大提升。
就安全芯片本身來講,除了本身具備高工藝品質制造,以應對加熱、激光、異常電壓等物理攻擊外,還需要搭載大量傳感器,實現具體測試電壓/頻率/溫度/光敏檢測功能,防止惡意攻擊破解芯片,以及硬件防篡改檢測電路等安全特性。此外,數據的加解密的速度以及開放標準、彈性擴展方面對安防大數據應用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