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電影一直是影院最賣座的類型,因為科幻電影總能滿足人們哪些有的沒的,天馬行空的想象。還記得許多年前看《終結者》時的激動振奮。那時候就有很多人預測,人類在竭盡所能的制造機器人,把人工智能發(fā)揮到極致,最終可能導致機器人統(tǒng)治人類,這樣的想象無不存在。但是真的會這樣嗎?當然不!北京時間10月1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近日,許多世界著名科學家齊聚愛爾蘭科克大學紀念英國傳奇數學家喬治-布爾誕辰200周年,緬懷其在符號邏輯運算領域的特殊貢獻??茖W家們認為,喬治-布爾在符號邏輯運算領域的研究成果為今天的人工智能革命打下了堅實基礎,而人工智能將帶領人類社會生產力再一次實現飛躍性發(fā)展。
機器人崛起論是否成真?
人們常疑惑,人力勞動被取代,社會失業(yè)率是否會大增?人工智能是否會最終主宰世界?這些問題也引發(fā)了人們對人工智能新的擔憂。與會科學家認為,不必如此擔憂,有人對人工智能的擔心和害怕,其實是擬人化的傾向,即人類將自身的負能量強加于機器智能身上。
在過去幾年里,人工智能已經從科幻小說中走進現實,對我們的人類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人工智能不僅僅會讓現有的無數種職業(yè)逐漸消失,造成成千上萬人失業(yè),而且還會逼迫人類去面對許多新的難題,如隱私問題、法律問題、倫理問題等。在紀念英國傳奇數學家喬治-布爾活動中,科學家們重點討論了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喬治-布爾出生于200年前的1815年,是19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由于其在符號邏輯運算中的特殊貢獻,很多計算機語言中將邏輯運算稱為布爾運算,將其結果稱為布爾值。
許多理論認為,如果不是因為布爾于1864年英年早逝,數字革命可能會因此提前數十年。后來,美國數學家克勞德-香農依據布爾邏輯理論發(fā)明了開關電路,將其應用于電子學領域。其實,布爾本人也是早期人工智能理論的倡導者。他認為,所有人類思想都可以換算成數學公式。布爾的傳記作者戴斯-麥克海爾回憶道,在一次前往倫敦的途中,布爾對英國數學家、計算機先驅查爾斯-巴貝奇的差分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差分機相當于一種早期的計算機。
美國數學家克勞德-香農依據布爾邏輯理論發(fā)明開關電路,將其應用于電子學領域。
考慮到布爾對于計算機領域的重要貢獻,在紀念活動中,科學家將其與現代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聯系到一起,也就不足為奇了。目前,計算機軟件能夠理解輸入指令并執(zhí)行,無論是解釋一條搜尋指令、還是導航一條道路,或是翻譯一種外國語言,人工智能的應用都已達到一種史無前例的高度。比如,谷歌搜索引擎的搜索算法,微軟Excel表格的自動計算功能,都是人工智能的應用,而且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它們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隨著人工智能向更高層次發(fā)展,人們對于這些最最普通的應用已經習以為常,甚至不覺得它們是一種人工智能。當然,這也和著名科幻小說家艾薩克-阿西莫夫等人的作品對人們的影響有關。
如今,人工智能也取得了飛躍性的發(fā)展。計算機運算能力的大幅提升、互聯網的高速發(fā)展、大數據的匯集與共享引發(fā)了一場新的人工智能革命。科技能夠更接近地理解和模仿人類智力,比如蘋果iPhone手機中的Siri能夠理解人類的語音指令,并做出相應反應;圖像識別軟件可以根據照片識別出人和動物的臉,這些功能都已經是司空見慣了。此外,人工智能在醫(yī)學掃描、疾病診斷、建筑結構檢測等領域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
蘋果iPhone手機中的Siri能夠理解人類的語音指令,并做出相應反應,這其實也是一種人工智能。
著名人工智能專家、美國艾倫人工智能研究所負責人奧倫-埃茲奧尼表示,“現在是人工智能的春天。在幾年前,人們可能認為這是不可能的,現在應該不會有這樣的說法了。人工智能將帶來更為廣泛的商業(yè)影響。”可以肯定地說,人工智能的應用潛力是極其巨大的。未來,絕大多數體力工作都將交給機器人完成,而人類也應該學會信任它們。
但是,人力勞動被取代,社會失業(yè)率是否會大增?人工智能是否會最終主宰世界?這些問題也引發(fā)了人們對人工智能新的擔憂。機器人不需要薪水和福利,不需要周末和假日,也不需要睡覺;它們不會因為宿醉而影響工作,不會遲到,也不會與工友發(fā)生不愉快。當它們變得越來便宜、功能越來越強大,企業(yè)主難道不想用它們來替代工人嗎?其實,早在150多年前,布爾就已經想到了這一點。據布爾的妻子瑪麗回憶,布爾曾經指出,“同樣的工作,如果機器完成的速度比你快得多,當然要使用機器。”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現象證明,機器人正在逐漸替代勞動力,如自助結賬超市、無人駕駛貨運列車等已經出現。
關于機器人對人類社會,尤其是就業(yè)的影響的態(tài)度,科學家們分成了兩個陣營。一方觀點認為,就像工作革命打破了農耕社會的作業(yè)秩序又建立了生產工廠一樣,機器人的出現也會促進新的機會的出現,培養(yǎng)新的職業(yè),未來的許多事物我們如今也許想像不到而已。另一方觀點認為,未來的工作將更加專業(yè)化和科技化,現有的大量職業(yè)將消失。埃茲奧尼表示,“這是一個現實問題。我們確實要好好討論一下人工智能對勞動力的影響問題。”
現實生活中機器人接管的一個領域。
除了失業(yè)問題,還有一個更大的陰影籠罩于人們的心頭。人們在擔憂,越來越智能的機器是否會成為超級智能機器,甚至會反過來主宰人類?去年,許多有世界影響力的人物,如斯蒂芬-霍金、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以及蘋果聯合創(chuàng)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紛紛警告稱,人類只顧著發(fā)展超級人工智能,而沒有考慮潛在的致命后果?;艚鹫J為,“它將會自我啟動,自我設計。”蓋茨擔憂,“我不明白一些人為什么從不擔心。”
參加布爾紀念活動的專家們似乎并沒有太在意這些擔憂。美國宇航局前高管、佛羅里達人類與機器認知研究所負責人肯尼斯-福特認為,對于人工智能的擔心和害怕,其實是擬人化的傾向,即人類將自身的負能量強加于機器智能身上。他指出,在《2001太空漫游》中,人工智能電腦“HAL9000”反過來攻擊人類,其實是人類妄想癥造成的。“HAL9000”的問題并不是它的智能問題,而是人類強加給它的,沒有理由相信現實生活中的人工智能也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