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AI換臉楊冪”的視頻掀起來風波。有人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將94年版《射雕英雄傳》中黃蓉扮演者朱茵的臉換成了楊冪。視頻里的外表毫無修改痕跡,甚至連動態(tài)表情都變成了楊冪本人的表情,讓人難分真假。
有人認為這種AI換臉術是侵犯了人們的肖像權,讓沒有實力的演員換張臉就能敷衍觀眾,甚至偽造明星負面視頻,侵害名人名譽。但有人認為最大的隱患在于,有人會利用這種AI換臉技術實現(xiàn)資金盜取或詐騙。
在刷臉時代,我們的日常應用場景都融入了人臉識別技術,如政務大廳的人臉識別身份核驗、公司企業(yè)的刷臉考勤、餐廳商超的刷臉支付、高鐵車站的刷臉進站等,如果這種AI換臉技術被人竊取濫用,會否引發(fā)惡性的連鎖反應?像2017年就有犯罪團伙通過3D合成假臉來盜刷駕照,讓受害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扣分。
無可否認,刷臉技術還存在著一定的短板,但用戶也無需過度擔心,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進步,利用人工智能手段來解決人工智能的問題,將會不斷完成刷臉技術。
針對現(xiàn)在的AI換臉技術,只能在二維上發(fā)揮作用。不同于視頻這類平面呈現(xiàn)的載體,在金融安全界別較高的刷臉支付智能硬件中,人臉識別技術是采用3D核驗的。簡單來說,對安全級別要求不高的刷臉場景(例如刷臉考勤),運用普通的人臉識別攝像頭就能采集和核驗人臉信息,它們可以識別人臉平面信息,但無法識別人臉的立體信息。而安全級別較高的刷臉場景(如刷臉支付),通常會采用3D結構光攝像頭,通過光線距離精確測定毫米級的人臉信息,例如臉部縱深、鼻子高低、眼睛凹凸程度等,容錯率可以達到百萬分之一,有效抵御偽造人臉的攻擊。
通過專業(yè)的智能硬件進行活體檢測,采集人臉數(shù)據(jù),均可以達到金融安全級別。這也是公共監(jiān)控能拍下所有人的人臉信息,但卻少有人利用這些人臉信息進行刷臉支付,因為他們缺少了人臉的立體信息。
AI人臉識別技術是把雙刃刀,有人利用它去弄虛作假,有人利用它帶來便捷和安全。目前刷臉技術已達到一定的安全級別,更多智能硬件和場景會采用雙重身份核驗或混合身份識別技術進行更嚴謹?shù)纳矸莺蓑?。例如高鐵站的“身份證讀取+刷臉識別”模式,銀行業(yè)務中的“身份證+指紋識別“模式,刷臉支付收銀機的“手機號+人臉識別”模式,都屬于混合身份識別方式,這樣無疑為人們的信息和資金加上了雙重安全鎖。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如何利用好AI技術,仍然是人工智能時代需要思考的課題。